全国体育新闻工作者足球联赛

中国0:2负于叙利亚 再次将国足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9-11-28 13:15来源:网络
0

  前不久的世界杯预选赛上,中国0:2负于叙利亚,再次将国足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些年,上到国家,下到产业资本、各级球员,对中国足球的发展十分重视。政策出了,赌球假球抓了,名帅请了,资金待遇也到位了,可这么多年却毫无起色,我们不禁要问一句: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你很努力却没有收获时,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是不是方向错了?认识问题比寻找答案更重要。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1) 重新认识足球;

  (2) 限薪令能否奏效;

  (3) 借鉴强国青训体系。

  重新认识足球

  我们总喜欢站在战略制高点对足协政策指手画脚,群情激愤之余却不愿意重新审视一下,足球到底是一项怎样的运动。今天,在中国足球的至暗时刻,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想想了。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这没什么争议,毕竟它在所有运动中拥有数量最多的球迷(全球30亿),但很多人并不理解其中的逻辑。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不是胜负。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杯,人类举办盛大的全球体育竞技比赛,最终的目的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普及宣传,弘扬体育精神,所谓的胜负荣誉只是吸引流量、普及教育的制度设计罢了。

  体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普及与平等,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因此决定一项运动能否流行全世界的前提就在于,它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能否被大多数人理解并参与其中。

  相比较其他运动项目,我们习以为常的足球在很多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禀赋。

  足球规则简单易懂,寥寥数语便解释清楚,但简单的规则却衍生出很多极其复杂的战术,总结起来堪比孙子兵法,而奇怪的是,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能力把足球战术写作成书;对硬件设施要求门槛低,有利于其广泛传播,只需要一个球,随便摆个门就能踢;参与人数多,能够最大程度体现一项运动团队精神的教育作用,这加强了校园中对年轻人的影响力;比赛场地最大,意味着容纳观众人数多,人数多时情绪传染难度小,极易引起彼此的共鸣;人类实际成就距离理论上的天花板差距巨大,哪怕技术最出色的球王梅西,也有空门不进,也有技术短板,也做不到场场比赛连过五人,也无法依靠个人能力在世界杯上逆天,团队层面自从1962年智利世界杯之后,从未有队伍卫冕过世界杯冠军,更别提建立王朝,这种差距更容易激起人类基因中的挑战性,吸引人才前赴后继投入其中。

  当然,这只能说明一项运动易于传播。易于传播未必就会流行,德里克?汤普森在《引爆流行》中认为从传播到流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于一定程度的复杂性,人类灵魂深处都喜欢挑战复杂。

  足球就是一项人人都能玩,却很少有人能玩好的运动。看看十亿以上人口的中国和印度的足球成绩,再看看世界教练的天价薪酬,放眼全球还有比足球更复杂的运动吗?

  场地大、参与球员多、战术复杂,这些涉及系统内生反馈的特点决定了其结果具有极强的不可预测性(全球博彩公司中,足球的高收入占比也体现了这一点),任意一个位置的球员的超常发挥或者意外失误都能改变比赛结果,以弱胜强数不胜数。

  足球的复杂性决定了结果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导致了以弱胜强的现象经常出现。以弱胜强的故事完美契合了体育所弘扬的“拼搏不止、奋斗不息”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面貌。业界常说的“足球无关生死,足球高于生死”,或许言重,却意味深长。

  限薪令能否奏效?

  理清足球这项运动的逻辑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当我们认识到足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时,我们才不会病急乱投医,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思考,然而中国队每次世界大赛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舆论攻势往往过于短视,总是讲究及时问责、不行就换,总寄希望于推出政策立竿见影。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夹杂着愤怒的情绪,会让我们无法理性的思考问题,问题认识不清又谈何解决?

  此次足协限薪令出台,官方解释是希望通过降低球员薪酬来鼓励球员留洋到欧洲顶级联赛提高水平。

  国内球员的天价薪酬与水平的不匹配在社会讨论中一直是巨大的争议。数据显示,2018年中超球员平均年薪743万,是中国普通工人年均4.6万的160倍。而世界上商业开发程度最好的两个足球联赛,英超球员与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差距是115倍,西甲是124倍。可见,足协通过政策方式使国内球员薪酬均值回归在情理之中。

  但是,问题在于高薪酬是足球成绩差的结果,不是原因。在足球人才需求稳定甚至增加的情况下,正是因为国内优秀球员供给不足,才导致了人才供需失衡,结果就是只能从有限的低水平人才供给中选拔球员,其水平与其他国家球员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屡战屡败。正因为国足成绩令人失望,于是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支持足球产业发展,各路资本蜂拥而至,通过提高球员待遇刺激人才供给,吸引更多优秀球员走上职业道路。

  因此球员薪酬与水平不匹配是大赛成绩差之后各路资本进入足球产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薪酬水平与足球水平的确有相关性,但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因为薪酬变化,所以足球水平变化”这样的理论成立。

  决定国内球员能否走上留洋之路的因素不是国内的薪酬与国外薪酬高低,而是国内球员的实力能否获得国外顶级联赛俱乐部的认可。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球员薪酬比不上欧洲球员,却有多少国家的球员能够去欧洲踢球呢?

  薪酬降低,国内球员留洋人数就会变多,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球员能否留洋的关键不取决于他有没有动力,取决于他有没有能力。

  球员留洋的方式有很多,要么是在各年龄段世青赛中表现突出,直接被球探看中,邀请至俱乐部试训;要么是在本国联赛证明实力,发挥出色,但是这种方式的前提是本国联赛水平要高到至少引起欧洲豪门球探的注意。无论哪种方式,都只取决于你的能力。

  因此,足协该限薪吗?的确应该,但目的是均值回归,让足球产业良性发展。限薪无法解决足球水平问题,真正想要提高足球水平,还是得踏踏实实的摸索适合自己的青训体系。

  借鉴强国青训体系

  清晰的将问题表达出来,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这么多年我们找了各式各样的原因,也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却最终在七嘴八舌的嘈杂声中迷失了方向。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被纷繁复杂的问题困扰,往往是站得不够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放眼世界足球强国,没有一个不是靠青训体系发展起来的。抛开噪音,回归本源,决定一个国家长期足球实力的因素无非就两个:一是有没有足够充足、优秀的人才供给,实现人尽其才;二是有没有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实现才尽其用。

  青训体系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根本之策,这一点毫无争议。目前足球强国青训体系分为两种模式:以学校为主导和以俱乐部为主导。

  东方足球强国的青训体系大多以学校为主导模式。以日本为例,校园足球是日本足球的发动机,它组织学生的方式完全以兴趣为基础,确保了在普及层面不进行人为主观筛选。日本足协极其重视青少年球员教育情况,每个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少年队,并形成了小学近1万支、中学近8000支,注册球员近100万人的规模。1917开始的日本高中足球联赛已经成功举办至今,日本足协提出的2050年夺取世界杯绝不是一句玩笑话。

  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日本社会对运动员的文化要求非常高。大家老生常谈的升学压力问题,日本同样存在。但是日本青年足球队中,90%以上是在校学生,学生必须高中毕业才有机会被选拔到职业足球队。学习第一,运动第二,如果文化课不过关,哪怕是最优秀球员也不能参加比赛,会被教练劝退先去专心读书。日本的成功经验证明,只要有科学的青训体系规划,所谓的升学压力与踢球占用时间的问题并不冲突。

  欧洲和南美足球强国青训体系,大多以俱乐部为主导模式。欧洲和南美足球强国无论是足球氛围还是足球历史都要强于亚洲,他们俱乐部的历史往往比很多国家还要悠久,百年俱乐部世界闻名。因此,他们通常依靠俱乐部的力量培养足球后备人才。

  2010年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的西班牙队就是俱乐部主导青训体系模式的绝佳代表。在西班牙,各俱乐部的足球哲学和教育方法高度成熟,非常重视对年轻球员的培养,各梯队训练计划和内容非常详细,教练和队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拉马西亚青训营。

  成立于1979年的拉玛西亚青训营被誉为足球界的“黄埔军校”。2008至2012年统治世界足坛的西班牙队,其成员绝大部分出自拉玛西亚青训营。阿根廷巨星梅西在幼时患有侏儒症,但是仍然被拉玛西亚青训营看中并培养成天才巨星。

  除了科学完善的训练体系外,拉玛西亚训练营也极其重视文化课教育。小球员们每天能够按照规定在基地的教室自习,并有文化课老师对他们随时进行监督、辅导、解答。在这种保质保量的文化学习制度培养下,拉马西亚的小球员不但没有出现足球俱乐部青训球员普遍存在的耽误学业的情况,反而超出了一般人在文化课上的平均水平。

  复盘这两种青训模式,笔者发现了以下几个有意思的现象。

  无论哪种青训模式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是在不断摸索、完善几十年之后,才有成绩上的收获。虽然见效慢,但是见效。中国青训体系的落后决定了国足未来几年的成绩一定是惨淡的。国足的未来不在哪一位教练身上,也不在哪一任足协主席身上,在此时此刻我们的青训体系身上。春天耐心播种,秋天才可能有收获。

  另外一点让人比较诧异的是,两种青训体系都是文武兼修,这与国内“学习不好就去踢球”的认知截然相反。足球是一项技术与意识结合的运动,与单打独斗的技术细节相比,场上的观察、判断、空间感都依靠大脑的高速运转,在足球世界里,愣头青式的拼搏大多会输给天马行空的巧妙。欧洲联赛顶级巨星和教练中,毕业于高等院校的不在少数。因此,中国青训体系培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球员的基本功训练层面,还应该特别重视文化课教育,培养球员的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球场上的艺术大师,需要技术,更需要脑子。

  中国足球究竟该借鉴哪种青训模式,还是两种结合兼而有之?这是这一代足球人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不青训,无未来。

相关阅读

© 2003-2020 人民体育网版权所有
China Interactive Sports Technology Invention Co., Ltd.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联系我们|举报邮箱:33189270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