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较早实现全民健身体育设施行政村全覆盖,但记者近日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一些地方破损的体育器材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设施选址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村甚至把健身设施安装在菜地上。12月2日,省体育局副局长熊伟在省政风热线节目中,直言“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根据江苏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到2020年,我省经常锻炼人口要达到40%,经常锻炼是指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熊伟介绍,目前我省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健身步道1万多公里,较大规模的体育公园900多个。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在社区和村落添置了大量公共健身设施,方便了群众。
但对于体育基础设施,往往“管”比“建”难度更大。记者在泰州一些社区、村落调查发现,不少健身器材因为日晒雨淋、使用不当甚至人为破坏等各种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反而成为安全隐患。
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辛丽坦言,由于这些健身器材建设比较分散,管理部门人手、经费有限,导致不能及时维修、更换。对于这一问题,早在2016年3月,我省就出台公共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相关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要肩负起维护、维修以及使用的安全和卫生等方面责任。此前,省体育局曾做过全省的专项督察,对一批不合格、损坏、过期,或地址安放不当的健身设施进行排查、整改。针对记者调查发现的问题,江苏将会在省级层面加强督察,推动各地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切实保障公共体育器材的使用安全和可靠。
健身器材“生病”,原因来自多方面。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折射出有关方面重建设轻管理,暴露出管理漏洞和责任缺失的问题。在熊伟看来,配备赠送健身器材的想法初衷非常好,但是这项工作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缺陷。体育部门和社区、村委签订捐赠协议时,只是明确把器材捐过去,受赠方提供一个场地,但是场地适不适合安装器材、维修管护谁负责,协议上都没有明确。“现在我们就调整政策了,过去只管送,送了就不管了,用得怎么样也不管。现在我们送过去,尽可能安装一些智能化设施,比如说设置二维码,健身人群拿手机扫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个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
节目中还有市民打电话提出困惑:家门口体育中心的篮球架坏了,到底应该谁来维修?辛丽说,户外体育设施的管理应该是产权所有方,不过不少老百姓并不清楚产权方到底是谁。对于市民反映的这个具体问题,省体育局之后会联系相关部门,督促篮球架产权方落实主体责任,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